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i0627
收起左侧

[天气图分析] 12月7日(大雪)天气图分析试练帖之看图回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4.低层形势:

a.标出西南涡流场和东风回流,以红色线表示;
b.标出冷高和蒙古东部地区的流场,以蓝色线表示;
c.标出切变线的大致位置;
d.另起一张图,在华东和西部地区标出冷舌的位置。



a.西南涡中心1485位势米,在中国西南一带。它的逆时针流场,引入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西南暖湿气流,从而使西南地区为湿区,有利于降水产生。出海变性冷高在东海附近,其南侧顺时针的偏东气流,带来海风,是为东风回流。在中国的东部地区,海上的东风回流和新的补充南下的冷空气的交绥,是秋冬节气出现局地阵性降水的主要形势(冷暖交汇,并有水汽)。

b.中国境内冷高主体1540位势米,大致在西部地区,引入顺时针流场。在冷高东部,气流为西北气流;在南部,为偏东气流;在西南涡的东面,还有弱冷渗透南下。冷高的气流和西南涡的暖湿气流交汇,将造成西南地区的阴雨天气。

蒙古东部地区存在有气旋性切变,一个新生的温带气旋正在发生中。这里的流场,主要是气旋式的偏西流场,大致沿着等高线。


另外,图中也把出海变性冷高的流场补充完全了。可见,高压(反气旋)的流场,是顺时针式的。

c.风向切变线位置如图标注,解释基本同700hpa切变线。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沿线的暖切。后来的天气形势演变显示,该切变发展成一个锋面气旋系统,给东部地区带来降水天气。



d.冷舌就是温度槽,即是某个层面温度场,从低温向高温渗透的部分,在图上与舌头相像,故名。它代表的就是冷平流。冷舌是冷空气向南渗透的形象表示。

暖舌反之,则是某个层面温度场,从高温向低温渗透的部分,代表暖平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5.超低层形势:标出冷平流的位置。

超低空就是925hpa层面。冷平流的位置,大致可以从冷舌判断出来。会4点的d的作图,本题就没有问题。请注意东南沿海一带的冷舌,它是东北-西南向。这是台湾海峡西岸冷空气渗透的典型方式之一。由于东风回流和弱冷渗透,粤东一带出现了久违的小雨天气,有利于缓和旱情。



6.请描述在地面图中,参与国际交换的几个站点中最接近回答者本地的站点的天气实况,并分析出现此天气的原因。



本题是大尺度的环流形势和小尺度的本地区天气形势的结合,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故不一一点评。真正做好本题的话,则天气追击和短临预报的水平,将达到一个颇高的层次。

粤东测站汕头,实况是阴天有小雨,原因如前所述。该站地面为偏北风,另外从气压场可以看出冷空气的渗透。


最后提及一下,要读懂天气图上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包括位势线、急流、温度场线、湿区、测站天气实况等,可以阅读奇棣管理员的精华作品:

发表于 2009-12-1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补充

东亚大槽界线定义未明:
  
1、以我的印象和热力场、长波概念,东亚大槽应该以南支582线为槽底
  
2、以NOAA的统计图,可以肯定NOAA也是以582线为界线,如图
  
3、但是,NCC定义未明,有待求证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7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的分析真不错,学到了好多。
我有一些意见,胡说两句。

(1)SuperNoy说,鄂海的高压脊可能会形成阻塞形势,我看是不可能的。阻塞形势和切断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高压脊发展到很北(闭合中心在50N以北),暖空气被切断,形成阻高,这个小高压脊太南了太小了,不可能被切断。它西边的锋面气旋冷涡也不是切断低压(它的冷空气补充没有被切断)。

(2)底层流场的分析,要参考地形的拔海高度。!*青XX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边坡地带也都在2000米以上,850hPa和地面图上,在!*青XX藏*高原及其边坡地带的分析是没有意义的。700hPa相当于3000米高度,在!*青XX藏*高原主体分析700hPa形势是没有意义的,在!*青XX藏*高原的边坡地带,700hPa相当于我国东部地区的850hPa.

(3)在自由大气,风压关系遵循地转风,而在摩擦层,风压关系不遵循地转风,分析风场的时候要以实际风向杆标注的风向为准,不要沿等压线走。

(4)SuperNoy分析925hPa的冷平流位置,标注的黄海到福建的冷平流区域实际上是暖平流区域(看风向杆,风是从南方的暖区向北北方的冷区吹的)

(5)高空急流的风向,一般确实是“入口辐合,出口辐散”,但是高空急流的风速,却是“入口辐散,出口辐合”。如果算一算散度的话,风速的贡献往往大过风向的贡献。根据准地转理论推导,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和出口区的左侧是辐散区,入口区的左侧和出口区的右侧是辐合区。

(6)东亚大槽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所以东亚大槽不该在陆地上,而是在海岸线以东(140E附近)

(7)切变线与槽的区别:按照定义,槽是等高线曲率最大的地方(实际分析还要参照风向),切变线单纯是风的切变。因为高层风压的地转关系好,切变线和槽线重叠,所以高层的通称为槽线,低层没有气压场配合的风切变叫切变线。在西部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700hPa已经很低了,所以700hPa的切变线也十分常见。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4:56 , Processed in 0.0194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