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提示  小贴士:百家前沿版文章,只代表作者的探索和观点,未必符合主流科学,请注意鉴别

查看: 4992|回复: 10
收起左侧

[百家前沿] 地震的奥秘及准确预报(原创,引用和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9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震的奥秘及准确预报
    周
   引言:本人继推出《板块的奥秘》否定了地球板块和大陆漂移说,提出现在的地球地貌是由洋流(海洋地貌)和气流(大陆地貌)所形成,《潮汐真的是月球太阳万有引力引起的吗》指出潮汐是由太阳能和月球反射能造成,而跟月球引力没有关系。《地球自转的奥秘》地球自转的主要原因是洋流的推动!这三篇文章都是为了写《地震的奥秘》做了铺垫,指出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流动力变化和共振的结果!有关灾害研究到地震灾害已经基本完成,这十几年来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已经让我全身疲惫,本人要暂时休养一段时间, 也感谢大家的参与和关心!建设美好家园,需要大家的参与和努力,谢谢大家!

  内容摘要
   通过对地震动力来源和流动力的了解,以及对洋流的流动力和气流流动力的分析,地球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地球板块”而所谓的“地震带“也不是所谓板块挤压造成的,而是流动力所造成的,也就是洋流冲击带和气流受气带以及自转动能突破带所构成!而浅源性地震一般是由洋流潮汐,气流潮汐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的共振所引起;而深源性地震和火山一般是自转动能所转化的热能膨胀(实际上也是流动力)所引起,一般由地壳薄处(如海沟),地壳断裂处(如中脊)和地质疏松处等地突破。洋流和气流的流动力和固体流动力是造成地震根本原因。
  我国除台湾省和东北地区的延吉和牡丹江地区外,大部分地震是由气体潮汐和固体潮汐的共振所引起的!通过对地震参数的监测,特别是潮汐共振波等的监测来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同时实行受风带(地震带)合理防共振的立体结构植树,可以避免和减少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的共振以及腔震,从而预防地震的发生以及避免地震次生灾害和二次灾害的伤害!

关键词:流动力,洋流,气流,地震,火山

流动力的基本概念
定义: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任何物体都会有流动的趋势,从高温流向低温,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从高压到低压,那么这个流动趋势就存在一个流动的力,把这个流动的力称为流动力,用字母F表示:

F= k Tρg /P  (注:此公式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引用)1
这里k是修正系数
g为星球对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T为此流动物质温度
ρ此流动物质的浓度
P为此流动物质所受的压强

当然如果把浓度ρ换算成密度ρ则ρ可以写成nρ
则公式可以写成:
F= k T nρg /P                  1-1
这里n为此物质的量(分子的数量或摩尔数)
ρ为此物质的在空间密度

1.地震的能量来源

  分析地震的原因,必须要分析地震的能源,也就是地震的能量来源有那些!

  我在相关文章多次说过地球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和月球的反射能,因此地震的能量也来自于这些能量的转化

一种是太阳能通过地球物质的流动力,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潮汐,包括气体潮汐,液体潮汐和固体潮汐,也就是地球物质吸收太阳能后通过流动力转化为潮汐(物质运动),而液体潮汐和固体潮汐就形成海洋及沿海地震的主要能源动力,气体潮汐和固体潮汐形成陆地地震的主要能源动力!而因为气流洋流液体吸收太阳能后蒸发而成,所以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远远没有洋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大和频繁!详情可以看我的《潮汐真的是月球太阳万有引力引起的吗》和《地球板块的奥秘》
另一种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自转时地球内部的流体物质的动能转化为内部能量,这部分能量一部分转化热能并保持地球地幔的融化状态,另一部分就形成火山和深源地震的主要能源动力!而自转的动能也是洋流流动力所造成,因此这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也远远没有洋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大和频繁 !详情请看我的《地球自转的奥秘》

2.地震的受力情况


  能量一般通过来传递,而地震主要是受力后所发生的地质震动的现象,首先地震必须有重力势能(也就是重力势差,高度落差),有重力势能,固体潮汐才能发生作用,也就是有重力势能,气体潮汐或洋流潮汐才容易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而产生地震,没有地势差的地震一般是很少的,这也是平原盘地少地震的原因!其次是流动力,流动力是地震的主要原因!没有流动力的变化一般是很少会引起地震的!

1)重力
  大部分地震跟这个重力是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发生的地震存在一个地势差,二者地势差就会有重力势(固体潮汐才能发生作用),一旦再受流动力(包括洋流和气流的),就很容易诱发地震!
   一旦有地势差,那么固体潮汐也会对地震产生影响!在平原,盆地因为没有地势差,就少有固体潮汐的影响(因为固体的流动力被重力压制住),同时没有地势差,也不阻挡气流,也就没有气流潮汐(气体流动力)的影响,所以平原,盆地的潮汐地震就要少很多!还有水库,湖泊等也是重力的原因,也会对地震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只有地势差的地质的固体潮汐才会有机会和气体潮汐发生激烈共振而引起比较大的地震!
2)压力
  压力,某种综合的力,其实爆炸也是压力释放的一种,一般火山和火山地震出现的比较多,其他的如地下注水等都属于压力!其实压力从实质上讲也是流动力,这里就不多讲了!
3)拉力
  这个最明显的是中脊,如图:




1:中脊处受二边拉力而出现断裂

  从中脊处海水向二边分离输送海洋海蚀冲积物,自然就受到二股拉力,这也是中脊处地质断裂的原因(也是磁场变化的原因),也是火山容易从地质断裂裂缝处突破的原因!当然拉力不是地震本质的力,他只不过让中脊处出现了断裂而已,地幔的自转动能容易从此处突破而已!


4)流动力
a)和重力共同作用的地震
  由重力和流动力共同作用的地震是最多的,大部分浅源性地震都是由他们造成的,包括洋流冲击的流动力和气流冲击的流动力同固体潮汐的流动力共同作用的地震,详细可以看我的《潮汐真的是月球万有引力引起的吗》
b) 旋转流动力
   在一些处在“浪口”和“风口”或者“潮汐口”,由旋转的流动力所引起的地震,如唐山和海城地震就属于这种地震。而龙门山地震带也包含了旋转的流动力引起的地震!
C) 地幔的流动力
  地球自转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而引起膨胀为压力,但这个压力实质也是流动力

3.地震形成的诱发和地震的诱发方式

  地震只是地球释放能量一种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大地受力震动的现象!那么大地怎么样释放能量?也就是能量怎么被诱发而引起大地的震动?

  3.1共振式
  大部分的地震因为都跟潮汐(流动力)有关,一旦气流潮汐或者洋流潮汐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时,大地就会诱发地震,也就是大部分的潮汐地震是共振诱发产生的!
  潮汐地震一般都发生在地壳,所以一般都是浅源性地震居多!而我国一般是气流潮汐引起的共振占多数!所以对于我国的地震监测应该以气流潮汐为主,也就是在各个受风带(地震带)以及受风口(包括对旋转气流)进行监控。
   中国7.5级以上地震 (自1650年后) 37次,而暖湿气流和寒流几乎包揽32次大地震,特别是7,8二月暖湿气流最激烈(注:这也是台风最激烈的季节,台风也是气流潮汐的表现(也是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而且比大地震更频繁,大地震必须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发生共振才会产生,而台风不需要)的二个月有14次大地震,这二个月几乎占到大地震的40%。如下图:
暖湿气流占优势的地震(56789月,6月开始随气流增强而增多,九月逐渐随暖湿气流减弱而减少)

                              

2:暖湿气流占优势的地震

冷空气气流占优势的地震(
11,12,1月)(除云南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外,寒流引起的地震一般都在北方地区)



3:冷空气气流占优势的地震

气流过渡季节(因为没有大的气流影响,几乎没有
8级以上的大震)



4:过渡气流引起的地震


1) 能量改变引起的共振和大震周期

  因为地球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和月球的反射能,所以月球位置改变所引发的月球反射能的改变以及太阳能的改变和或者太阳黑子,耀斑等的变化,都会引发地球能量的改变,从而引发地球的受力波发生共振!(这也是天文爱好者能预测地震的依据)

  特别是当太阳能月球反射能所引起的潮汐同时发生共振时是最容易诱发大地震的时候!

  因此月周期29X30X同太阳周期30Y31Y发生交叉共振时最容易诱发大地震(不见得一定就是大地震),那么最少大震周期是29X30=87029X31=89930X30=90030X31=930,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一半大震周期在899900(二者只差一天)!如果同时加入地震宏观前兆和腔震(旱震理论也是腔震的一部分),那么大地震时间就容易估计出来,在这段时间做好地震前的监测工作,就可能准确预测出地震的发生时间而做出地震前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当然其他时间如单独的月周期29X30X或单独的太阳周期30Y31Y以及太阳的年周期365Z也能产生共振出现比较大的地震,甚至半月周期(14-15天,也是大月潮的时间)小月周期也需要严密监测的!其他如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周期也是容易诱发比较大的地震的时期,应该做好充分的监测准备!


全球近三十年来8.5级以上大震:



5  全球近三十年来8.5级以上大震

2) 扩音式共振(我把它称为腔震)
  这种共振就像我们日常的乐器扩音器,他可以把我们很少的震动放大到足够强烈的!包括长期干旱所造成的空洞,抽地下水引起的空洞以及人为采矿的空洞等等!尤其是干旱,他造成局部地区可以出现大范围的空洞,他为地震创造了一个空腔,一旦有地质震动,他足以把震动放大到强烈的地步,这也是旱震理论能够成立的原因。
   但旱震理论有一个缺陷,因为旱只是制造了一个放大的空腔,他必须有震源才能放大,因此旱震理论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它只能知道大旱有可能会地震,但不代表旱一定就会出现地震,就像有一把吉他,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震源)会去那个吉他(放大空腔)!
  其实腔震最有趣的故事要算拿破仑军队过桥导致桥塌的事!为什么走平地就不会,走桥就会?因为桥洞就是最好的放大腔,一旦有震源(部队齐步走),就会把这个震源放大到足以桥塌的程度!还有1940年,美国的全长860米的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共振而塌毁,尽管当时的风速还不到设计风速限值的1/3,可是因为这座大桥的实际的抗共振强度没有过关,所以导致事故的发生。
  所以腔震也是把小地震的震源放大到破坏性的地震共振地震!一旦有震级比较高的震源,遇到有扩音腔的地域,震级就会升级变成大地震!
  所以要把这种地震的震级降低,就必须避免这种“扩音”的空洞,最好的方法就是恢复植被,把大量的水汽输送来降雨避免区域性大范围的空洞!


3.2 爆压式

   主要是自转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地球内部能量过剩而引发爆压式的火山和地震!人为的核试验,石油工业的地下注水(这种情况也同时包括腔震)等也属于爆压式的!这种地震主要是自转动能引起的,特别是地幔软流层,这部分是最容易把软流物质的动能通过摩擦力转化热能,从而引起软流层的不断升温而引起爆压式的地震,所以这种地震一般伴随火山比较多,而且是深源性地震比较多!



4.能量引起地震的主要形式和地震带的形成

4.1洋流潮汐引起的洋流“冲击带”(洋流的流动力冲击所形成“地震带”)

洋流潮汐的地震由洋流流动力或者洋流流动力和地壳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的地震,它是海洋地震的主流,而尤其是太平洋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也是太平洋洋流冲击最激烈的边缘处,也是流动力冲击最大的地方,更是地势差较大的地方。这些地方流动力大,自然也是大地震的频发地区!流动力越大,冲击的越厉害,地势差也越大,地震也更频繁!换种话说海洋潮汐越大,对海岸冲击的也越厉害,自然地震也就越厉害!如图:



6,环太平洋的洋流冲击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7:我国台湾省的地势差




8:日本巨大的地势差

而因为气流洋流液体吸收太阳能后蒸发而成,所以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远远没有洋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大和频繁,另外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也远远无法跟洋流潮汐的地震比(如中脊处),几乎大部分的大地震(8级以上)都集中在洋流激烈的地方,如:自1970年至20071231日,全球共发生M8.0级以上地震38次。震中分布图如下:





9:大部分的大地震(8级以上)都集中在洋流最激烈的地方

4.2气流潮汐引起的受气带(气流地震带)
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是是由旋转气流或气流潮汐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的地震,是陆地地震的主流,特别是有旋转气流的地方更容易引起比较大的地震

4.2.1世界主要的受气带(也是陆地地震带)



10:非洲受风带(也是非洲地震带)




11:欧洲受风带(欧洲地震带)




12:印度洋受风带(印度洋地震带)




13:北美受风带(北美地震带,当然这个地震带更多受太平洋洋流冲击带的影响更大)



14:南美受风带(南美地震带,当然这个地震带更受太平洋洋流冲击带的影响更大)

4.2.2中国的主要受气带(地震带)

我国一般是气流潮汐引起的共振占多数!所以对于我国的地震监测应该以气流潮汐为主,也就是在各个受风带(地震带)以及受风口(包括对旋转气流)进行监控。
我国主要的受气带,如图:



15 青藏高原的受气带(地震带)




16  新疆受气带(新疆地震带,旋转气流更容易形成大地震)




17 甘肃走廊受风带(甘肃走廊地震带)



18  华北受气带(华北地震带)




19  龙门山受风带(龙门山地震带)

还有一些如云南受气带,长白山受气带,东南台湾受气带(台湾地震更多的是洋流冲击带),另外一些受风口旋转气流的地方也容易诱发地震,如唐山和海城等!

综合所述,中国的地震带主要是以气体潮汐为主的地震



20  中国的地震带(实质就是受风带,特别是地势差较大的地方)实质这些地势差也都是气流形成的!

而气流潮汐容易受陆地的地表物的影响,特别是森林的影响,随着森林的破坏,气流的潮汐引起的地震也变得多了起来,如20012007年六级以上的地震:



21 随着森林的破坏,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加多,地震具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4.3地球自转动能引起的突破带(地震带)

地球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是深源地震和火山的主要来源,而中脊处是表现最明显的,因为这种地震一般都是爆炸压力式,一般会寻找地壳破裂的(如中脊处),地壳比较(如海沟)或地质疏松的地壳等地方作为释放能量的突破口,而海沟和中脊处是最明显,而海沟同时也是洋流冲击最厉害的地方,已经在海洋潮汐地震做了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这种地震带和火山带也可以称作自转动能突破带

综合上述三种的能量引起地震带的形式得出全世界的地震带形成原因

世界的地震带实质就是洋流冲击带,气流受风带和自转动能突破带所形成!
大部分地震是由海洋潮汐和气流潮汐以及固体潮汐引起,大概占到地震的90%左右,一般出现的大部分是浅源性地震为主,而由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可能占到7%左右,主要是伴随火山和深源地震为主!而其他还有一些人为的或者间接人为的地震,如石油工业注水,核爆炸,地下空洞地陷等!而我国地震主要是气流潮汐为主的地震,只要通过气流潮汐共振波就可以监察大部分的地震!世界地震带如下图:



22世界的地震带实质就是洋流冲击带,气流受风带和自转动能突破带所形成!



5. 地震的监测方式
  要准确预报地震,对地震的各种发生的数据进行监测是必要的手段!
  一种是宏观监察,比如我国一般是气体潮汐和固体潮汐(有地势差的地区)引起的地震占绝大部分,而气流最活跃的季节一般是夏季6789月)占到我国大地震一半,随着暖湿气流由南往北,地震也随着由南往北,到九月随着冷空气南下,寒流气流引起的地震又占了上风(特别是西北地区较多)和云南(主要受孟加拉湾气流)以及大震前的各种异常(如动物异常,特别是气流潮汐和地震当地的固体潮汐要发生共振时所产生的次声波异常)。
  一种是局部和微观的监察,这是任何一次地震的准确预报的前提,对各种监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5.1 应力异常

  所有的地震都是一种受力而引起大地发生震动的现象!地震必然会出现应力异常。对一些受风带的区域进行应力监察是必要的,当然应力监察是一项巨大的地震监测工程,不太容易实现,而且精确度也因环境条件大打折扣!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应力监察是最直接的方法,任何地震不会脱离应力这个参数!

5.2 潮汐共振波

  对于海洋,陆地都有潮汐现象,而潮汐必然出现潮汐共振波,而对于我国主要是气流引起的地震占主流,特别是当气流潮汐和当地的地质的固体潮汐产生共振时,地震就有可能出现,所以监察地震带(我国主要是受风带)的固体潮汐频率和气流潮汐的频率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选项!当二者频率接近时就会出现共振而引起地震,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差特别大的地方(如各种受风带)和有旋转气流的地方(如龙门山受风带)应列为重点监察!

5.3 次声波

   因为任何潮汐都是一种受力现象,特别是流动力更是一种传递的能量的力,必然会有波动而产生次声波,所以通过监察次声波,包括次声波异常,动物异常(其实动物异常也是次声波和动物的器官引起共振造成动物不安)来监测地震是非常重要的选项。特别是通过动物异常来对地震的宏观前兆的预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4 地磁和地电
  这个相关文章已经有很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通过测量地电的异常(电压和电流变化)来观察因地质发生受力变化的而改变地电所引起的电压电流异常状况,甚至出现地光现象,都是地质变化的前兆!


5.5 热红外线和气压以及卫星云图
  从流动力公式我们可以知道,温度(热红),气压,浓度都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观测异常状况,特别是当地震来临时,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要发生共振,必然他们的三者要发生变化!所以地震部门也应该学学气象,通过气象数据来监测地震的发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5.6 地震云
  地震云实际上也是气象云的一种,也就是在大震之前,当地发生一些容易让水汽凝结的现象,比如释放一些凝结核物质,产生一些电离粒子的凝结核物质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气流潮汐共振的结果(类似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这也是地震云容易出现带状云的一个原因!


5.7 其他,
  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小总结:
   要想准确预报地震,国家必须同时对各种监察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虽然对潮汐共振波的监察能监察我国大部分地震,但对于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还是要通过其他的方法才能真正全部监察到所有的地震的!


6.
森林对地震的影响
1)森林能影响气流的流动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共振所发生的地震。

  如果在受风带(地震带)通过类似桥梁设计考虑的共振减震方法(必须由林业专家,减振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设计森林结构)来设计受风带的大面积的林业立体结构来减少共振的产生,那么受风带的受风(气流)就会凌乱而减缓或减少和地质固体潮汐产生共振,那么诱发地震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对受风带(地震带)地区的森林防共振的林业立体结构应该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2) 森林能带来降雨,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可以减少腔震放大的效果

这个在腔震那节已经做个论述,这里就不再探讨!

3森林可以减少和避免地震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如洪水泥石流等
  这个日本是最明显的!日本的森林覆盖占到50%以上,多的占到70%以上,日本的地震是最频繁的,台风和暴雨也是经常发生,但很少听到日本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事件!就是因为森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其他地表物无法替代的!

7.解答质疑:
分析地震最关键的看地震能量来源和地震受力分析以及地壳厚度及断裂状态和地质的致密
7.1 二极为什么少地震
1少能量变化
二极的能量都是由赤道向二极输送,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流动力的变化!潮汐地震自然就不多了!

2)因二极自转半径小,自然自转动能就少,转化为热能也不多,没有多余的能量来诱发火山和火山地震
综合这二点可以知道:二极少地震
7.2 海沟为什么多地震和火山
1)海沟受流动力力大,受洋流冲击的地震也最多(本身海沟也是洋流流动力冲出来的)
2)海沟的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洋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
3)地壳薄,大量的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和火山多从地壳薄处突破
7.3 中脊为什么多地震火山
中脊地壳受拉应力而裂开,所以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和火山容易从断裂处突破

7.4 大山脉为什么多地震?而平原和盆地少地震
1)大山脉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气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
2)大山脉受流动力大,容易发生地质变化而引起地震!
平原和盆地却相反,因重力压制的原因,盘地平原的固体潮汐(流动力)和气流潮汐不容易发生共振!而且没有地势差,就不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力!没有巨大的流动力和共振发生,盘地平原自然就少地震!
8.总结:
通过对地震的能量和受力分析,我们正确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也就能正确解决地震,预报地震和避免一些由腔震和人为的地震以及地震的次生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2012-9-30初稿
2013-2-14修订
                                           2014-1-25完稿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根本不存在板块构造学说的所谓真正的板块,更没有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所说的 大陆漂移!


所有建立在板块理论基础上的地震理论都是荒谬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有地壳,没有板块!

有地壳漂移(地球自转时地壳和地幔的差动),没有大陆漂移!


概念不要混淆了!


   地壳基本上是一体的,如果真的有板块分裂处(以现在的科技测量板块分裂处不是难事),早就被板块理论拿出来了,还用的着到处找别的证据嘛!


   就是因为板块理论找不到充足的证据,到现在为止板块理论在国际上也只是一个假说理论!但我们却当成真理了被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本人提出的洋流冲击带,气流受风带,自转动能突破带(三种地震带),腔震,大震周期,地震动力源都是地震研究不可缺少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台风的能量来自于地震?
答:一个中等的6级地震的能量也就相当于广岛原子弹,能量级大约也就10^13J ,而一个中等台风的能量级大约10^19 J (焦耳),相等于上百个氢弹!请问一个蚂蚁地震“母亲”能生出一只大象“台风”的儿子?让事实说话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丘陵少地震
答:知道次声波吗?气流潮汐一般会产生次声波,而次声波一般频率小于20Hz(赫兹),也就是他的波长很长,共振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距离,而对于一般丘陵地带,
1.没有足够的距离,
2.而且丘陵地带气流是凌乱(这也是丘陵地带产生的原因),
这二点决定了他们也不容易产生共振,对于这些地方除非旋转气流,一般很能产生共振而引发地震!这也是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山脉地带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迁移为什么从南到北,与从北到南速率或时间不同
答:气流潮汐地震一般5,,6,7,8,9月暖湿气流为主一般是由南到北再逐渐由北到南,11,12,1月寒流为主,一般由北到南(以北为主),孟加拉湾气流比较特殊,云南地震相对特殊点!
持续性的潜在地质作用的强弱变化特点如何?其强弱与大地震发生时的强弱对比如何?或者说强地质作用的同时是否一定导致地震
地质作用是否有周期性?大概多长时间?在一个周期内,其变化又是什么?和地震的关系又是什么
答:除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跟地质有关(地质薄和地质疏松,动能容易突破),气流潮汐和洋流潮汐引起的地震跟地质没有很大关系,但跟地势差有很大关系,跟地质的固体频率有关系!
为什么会有震静现象?
五 为什么有地震围空现象?
六 岩浆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是什么

答: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和火山会出现岩浆,但只占到地震的7%左右

一个7级地震的震中是否是当时地球地质作用或应力积聚最大的地方
答:地震能量一般是外来的,比如气流潮汐是来自于气流,也就是气流潮汐和地质固体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新疆7级地震前一天已经发生四起地震,不可能集聚那么多能量,因为固体本身的热容比非常低,固体的导热性也非常差,是无法集聚能量的!只有水汽才是巨能物体!
为什么巨震次数很少?而发生一次后,短期(一年内)很少再次发生
答:巨震一般是日周期和月周期的交叉共振,本身日周期和月周期相碰已经次数很少,又同时发生共振,那次数就更少!
几个小时全球多地发生强震大震,他们之间有无关系
答:有关联,也无关联!有关联是他们的日周期和月周期一样,无关联是他们引起的共振气流或洋流一般是不一样的!
地震与气象是否有关?什么关系?地震云代表的是当时很短暂的及时性的地质作用,还是代表未来几日的地震?哪种关系更确切
答:对于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跟气象是有关联的!而洋流和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跟气象没有关联!但气流一般共振才会引起的地震,所以气象问题不一定就会有地震问题!

十一. 甲说,未来的7-9月间,某地可能要发生巨震。乙说,未来的7-9月间,地球可能要发生巨震,但地点不好说。丙说,未来8月后的第3天,某地要发生巨震。丁说,未来7-9月间的某些具体日期,分别在几点到几点,某地可能发生巨震。戊说,我认为某区域地震带未来10年不会发生大地震。己说,今天某地不会发生大地震。庚说,今天某地一定会发生大地震。辛说,今天某地可能发生大地震。壬说,今天某区域可能发生大地震。癸说,今未来1小时,地球将发生7左右地震。
以上这些说法,哪些靠谱?哪些不靠谱?还是都有可能?他们判断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答:买彩票的问题,那是概率问题,不是地震问题!
十二. 地震是被触发还是自主崩溃爆发
答:被触发的,共振的结果!
十三. 地震与外星体是否有关?如何影响
答:跟太阳能和月球反射能有关,其他星球能量很少,可以忽略!
十四.假如短临将有大震爆发,其短临前兆是先确定震级还是先确定地点
答:地点最关键!
十五.地震分类很多,其实质是否相同
答:现在的地震理论基础都是板块理论,而地球不存在实际的板块,自然建立在板块理论上的地震理论值的商榷!
十六.余震代表什么?几十年后的余震如何理解?余震是否可以消耗周围地区能量达到中短期相对安静
答:对于气流地震能量来自于气流,只要气流潮汐能跟地质固体物质发生共振就会有再次地震的可能!所以一般地震的地区发生多次地震,就是因为当地的地质频率已经接近于气流潮汐频率!只有气流潮汐频率或当地地质固体潮汐频率改变,这个地区的地震才会消停!
十七.小华北大震是在全球活跃期之末,为何
答:沿海经济导致大量沿海森林破坏,引起气流的改变所导致的!

十八. 日本大地震时,国内很多仪器测到本地异常,甚至个别地区大幅度异常?为什么?或者说有人说国内仪器有时可以预测日本地震,可能吗
答:日本跟中国很近,有的气流非常接近,监察到是有可能的!
。。。。。。
哈哈,打字也是很累的,就回复到此,只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是否可以化解
答:除了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可以化解(缭乱气流方向,让气流和地质固体产生不了共振,其实丘陵地带就是这么“化解”的),洋流和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以现在的科技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为什么丘陵少地震
答:知道次声波吗?气流潮汐一般会产生次声波,而次声波一般频率小于20Hz(赫兹),也就是他的波长很长,共振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距离,而对于一般丘陵地带,
1.没有足够的距离,
2.而且丘陵地带气流是凌乱(这也是丘陵地带产生的原因),
这二点决定了他们也不容易产生共振,对于这些地方除非旋转气流,一般很能产生共振而引发地震!这也是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山脉地带的原因

所以只要改变地貌(这个可以用森林植被立体法),或者凌乱 气流方向都可以化解气流引起的地震!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于田县7.3级地震后已发生739次余震,知道为什么在短短时间里会有这么多余震吗?看看上文的回答:


一个7级地震的震中是否是当时地球地质作用或应力积聚最大的地方
答:地震能量一般是外来的,比如气流潮汐是来自于气流,也就是气流潮汐和地质固体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新疆7级地震前一天已经发生四起地震,不可能集聚那么多能量,因为固体本身的热容比非常低,固体的导热性也非常差,是无法集聚能量的!只有水汽才是巨能物体!


十六.余震代表什么?几十年后的余震如何理解?余震是否可以消耗周围地区能量达到中短期相对安静
答:对于气流地震能量来自于气流,只要气流潮汐能跟地质固体物质发生共振就会有再次地震的可能!所以一般地震的地区发生多次地震,就是因为当地的地质频率已经接近于气流潮汐频率!只有气流潮汐频率或当地地质固体潮汐频率改变,这个地区的地震才会消停!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洋的地壳真的是因为板块挤压俯冲到大陆地壳中吗?


我在《现在环境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板块的奥秘》说过洋壳被洋流不断冲击被冲走,地壳变得越来越
   那么靠近洋壳的地幔岩浆因低温的原因(海水)重新固化成新的洋壳,但因为大陆板块没有再固化,这样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看起来就好象洋壳俯冲进大陆地壳一样!其实根本就不是真的洋壳俯冲到大陆地壳里!这可能就是科学界误解的原因吧。
   这也是洋壳一直是的原因(现在的洋壳地质年代大概一亿多年左右),因为洋壳早期固化的花岗岩和早期的玄武岩已经被洋流冲走了,现在的洋壳是地幔岩浆重新固化成新的洋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4:06 , Processed in 0.0330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